当前日期:

学院新闻

(四川发布)​天府好丰景|眉山仁寿:增产增收不增地!大豆玉米“合伙”种背后的农业技术创新

时间:2022-09-26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新闻网     点击数: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

百姓之家,丰景万乡。

立春为始,大寒为止。

谷雨种田,芒种开镰。

干支节律,繁衍生息。

安居乐业,农为邦本。

天府粮仓,穰穰满家。

国之大者,四川答卷。

9月14日起,四川发布独家策划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天府好丰景”,我们将走进四川各大粮食主产地,在眉山东坡看高产“秘籍”,在德阳中江看撂荒地治理,在乐山井研访百里粮油走廊示范,在遂宁射洪观酒粮产业发展盛况……遍访四川盆地多个大型灌区,递交“天府粮仓”盈车嘉穟的四川答卷。

今年2月,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玉米与大豆,一高一矮,一大一小,丰收时间各不相同,当它们在田间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8月,在四川眉山市仁寿县珠嘉镇,风阵阵拂过农田,成片的大豆蓬勃生长,绿意一片。凑近仔细一看,每列大豆间隔有序,静静等待着开花结果,而中间的空地则留下已收割的玉米秸秆。

这里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万亩示范片,用每一场丰收践行着“玉米不减产,大豆当白捡”的口口相传。增产的“秘诀”从何而来?这项种植技术又带给老百姓怎样的丰收喜悦?在仁寿县,或许能找到答案。

种植新技术落地田间 老百姓尝到“甜头”

夏季,田间暑气正盛。曾经这个时候,仁寿县珠嘉镇的农民周文均要忙于收割小麦,一天下来汗流满面。如今,他倒享受着休闲时光,“早玉米已经收了,就等着10月份,大豆熟了收了就好了。这段时间不用管,清闲!”

今年72岁的周文均一直在当地从事农业,如今在山上种了四亩田,全部应用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今年,我的苞谷(玉米方言)高产,要达到1200斤。”言语里掩不住喜悦,他摊开手指算,笑着说道,“今年大豆可能达到150公斤,再加上小春种点豌豆,一年下来,一亩地能挣到3000多,四亩地能挣到12000多。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不是一行玉米一行豆,而是有更多的排列、距离讲究。周文均回忆,2019年,当地推广这项种植技术时,大家还有点排斥。“紧接着,农业局的人来给我们培训,农业大学的专家又来给我们指导,后来政府还给我们提供化肥、种子、农膜,全部都不要钱。你说划不划算?现在当农民真是好。”

更重要的是,在当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田间落地实践,带来产量的增收,效益的提升,这也让周文均和当地农民越干越有劲。

事实上,作为全省唯一百万常住人口县,仁寿县坚定以“保饭碗”为农业发展导向,是最早在全国推广这一种植技术的地方之一。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该项技术可达到亩均增产大豆120公斤以上,效益增加700元以上,带给老百姓十足的“甜头”。

机械化运作助力 产量持续突破

一项创新农业技术,从提出到实验,再到大面积应用产生成效,要经过多久?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花了“20年”。

早在2003年,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就带领团队着手研发。2007年,在仁寿县现代粮食园区建立试验田,开始耕种试验。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完整见证和参与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发展过程。

雍太文介绍,以前,仁寿县大多数地方都是采用小麦、玉米、甘薯三种耗地作物套种,土壤肥力下降,产量效益较低,也需要较多的劳力。团队便提出以能养地的豆科作物代替耗地作物,来减少土壤流失量,并且利用生物多样性、分带轮作和小株距密植,降低病虫草害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玉米大豆“合伙”种,不仅增产增收不增地,还提升了经济、社会效益。杨文钰团队不仅攻克了分带变量喷雾、低位仿形割台等关键技术,还研制了轻简高效的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机具,填补了间套作无配套农机具的空白,实现了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

创新技术+机械化运作,极大地助推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仁寿县乃至四川省、全国的推广。仁寿县超过1万亩粮食土地采用了该项技术。在珠嘉镇,就推广种植了1300亩,当地玉米平均亩产55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40公斤。如今,四川大豆总产跃居全国第三,西南地区成为全国第三大优势产区。

“10月份,在仁寿看见到处都在成片成片地收豆子,真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雍太文表示,接下来还将继续关注攻破农机和杂草问题。他还提出了目标,“我们希望未来,套作区的大豆能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以上,高产区能达到180公斤以上。”

年轻人+新理念 致力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8月下旬,在仁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边,仁寿县五谷园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李棚正在熟练操作植保无人机,使其穿梭在大豆田上空,将农药均匀地覆盖在大豆叶面上。

现在,我们播种、喷洒农药、施肥、收割都采用机械化操作,非常方便。比如我现在管理的这400亩地,操作无人机两天,喷洒农药就完成了。”2019年,在城市从事物流行业的李棚回到老家仁寿,做起了新型职业农民——不再只是靠天、靠劳力吃饭,而是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来从事农业。

八月的高温带来土地的干旱,李棚等待着一场大雨,盘算着雨后就能给大豆追肥。此刻他正安排人员进行人工除草。每个时节,针对玉米和大豆的特性,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他早已熟稔于心。

深耕新领域给李棚带来挑战,但他有手机里藏着法宝:“云上智农”应用。上面存有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知识培训,包括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和安全知识、土壤肥料技术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诸多详细课程。“我现在一个月可以拿到1万多,比城里赚得更多了。现在做农业也需要‘技术宅’啊。

获益于新技术和机械化带来的农业发展新机遇,李棚最感谢的是当地政府和农业技术人员,“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能通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和配套的机械化技术,降低人工成本,实现大量的增产增收。”

“我会一直深耕粮食行业,并且给我的子女、亲戚好友宣传更多的农业政策和发展方向。”李棚坚定地认为,不管是从国家还是个人层面,我们都要保障好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要装好“中国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ldX4qGmyZFH6vHv0B7DNQ

党委办电话:028-86290875  行政办电话:028-86290872  就业办电话:028-86290871

通讯地址: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第二教学实验楼  邮编:611130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  版权说明:Copyright © 2021 NXY.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