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普及农业科学知识,9月16日至18日,四川农业大学薯类团队王强教授与冯豪杰博士联合甘孜县科学技术协会,在甘孜州开展科技服务专项活动。活动聚焦当地农业生产痛点与青少年科普需求,通过专题讲座、手册发放、互动实验等多元形式,将前沿农业技术与科学知识送到基层一线,累计覆盖农户、师生等群体超1200人,为乡村发展注入科技活力,让科普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聚焦农业痛点,科技服务解农忧
针对甘孜县马铃薯、青稞种植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王强教授与冯豪杰首先深入甘孜镇、呷拉乡,面向当地乡土人才开展精准帮扶。活动现场,团队向农户发放了精心编制的马铃薯和青稞种植手册,手册内容贴合当地种植环境,涵盖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为农户提供“看得见、用得上”的指导。
在随后的专题讲座中,王强教授围绕“马铃薯种薯活力差”“青稞种植管理粗放”两大关键问题展开详细讲解,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与土壤条件,给出科学种植方案。针对农户普遍关心的“马铃薯个头小”“青稞产量低”等疑问,团队通过现场剖析案例、拆解生长环节,从种薯筛选、水肥管理、生长周期调控等方面逐一解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农户能理解、可操作的种植技巧,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急难愁盼”。


团队在甘孜县呷拉乡和甘孜镇开展科技服务
走进校园课堂,科普种子润童心
为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兴趣,团队还走进甘孜县第三完全小学,为五年级学生带来一场生动的农业科普课。冯豪杰以科普视频为切入点,通过趣味互动引导同学们认识马铃薯的生长特性,重点讲解“马铃薯脱毒繁育”的重要性——从脱毒技术如何减少病虫害、提升产量,到背后蕴含的“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全能性”等科学原理,冯豪杰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直观认知,让同学们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农业科技的魅力。
“为什么脱毒马铃薯能长得更好?”“植物细胞真的能培育出完整植株吗?”课堂上,同学们积极提问,团队耐心解答,在一个个互动问答中,将科学探索的种子埋进孩子们心中。

团队在甘孜县第三完全小学开展科普活动
联动公共平台,科技展览燃热情
活动最后,王强教授与冯豪杰受邀参与由甘孜县图书馆、甘孜县科协联合举办的“科技赋能 点亮成长”科技展览暨专项科普讲座。讲座中,王强教授以“马铃薯”为纽带,从农作物种植延伸到粮食安全,用贴近生活的案例拉近与参会同学的距离。
冯豪杰则通过“沉浸式”实验让科普更具吸引力:他带领全体参会同学开展简单力学科普小实验,鼓励大家动手操作、大胆想象;随后,利用吹风机、纸屑等简易教具,现场演示“静电吸附力”与“伯努利原理”,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同学们惊叹不已,不仅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激发了主动探索科学的热情。

团队在甘孜县图书馆开展科技服务
此次四川农业大学薯类团队的甘孜县科技服务活动,既是高校发挥科研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也是推进科普惠民、培育科学素养的生动探索。未来,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把更多科技资源下沉基层,为乡村产业发展与青少年科学教育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