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科概况
1. 学科发展趋势
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通过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建设,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学科在科学研究、学术队伍、人才培养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该学科已形成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研究水平居西南领先,部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学科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在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其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04年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2008年重新被确认为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本学科以“211”工程建设的平台为依托,紧跟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本学科依托四川省农业生物技术中心、四川省作物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现有以动植物、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向共9个,涉及生物分子细胞遗传、分子数量遗传、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及生化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应用开发等多个领域,师资力量雄厚。在人才培养方面,从整个教学科研队伍来看,不仅年龄结构合理,而且科研条件和国内同类学校相比占有相当的地位。并且本学科存在将理论成果成功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应用的优势。并带动作物学和畜牧学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其学科综合实力处于西南地区领先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2. 本学科已有工作基础
2.1学术队伍
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学学科经历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具有一支科研究水平高、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该学科有教师69名,其中教授35名,副教授28名,讲师1名;具有国家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2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中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以上学位,具有较深厚的学术根底和完整的知识结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雄厚。
2.2科学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学学科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现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生物物理学四个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多年来,努力引进人才、培养队伍,整合资源、凝炼方向,强化服务地方意识、推动创新团队建设,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基因工程与遗传改良、功能基因组学、植物逆境与发育生物学、植物生理与代谢等领域开展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研究工作。
先后申请财政基础课实验室建设项目6项,建成了比较先进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植物生理学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电镜室”。拥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细胞遗传工作站、双向电泳仪、液相色谱仪、流式细胞仪、光合测定系统等3800余万元仪器设备,可在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开展生物学及相关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具备了培养研究生的良好硬件设施。
在2005至2012年间承担国家“863”课题、“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教育部、省科技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高校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120余项,编写教材及专著60余部。2004~2012年间,生物学学科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想20项,鉴定成果8项,审定品种8个,发表研究论文500篇。
2.3研究条件
教学科研试验基地
生物学科新建的教学科研试验基地占地面积为60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配置了各种完善的设施和设备,共计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
已建成的项目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植物学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和电镜室、微生物实验室、遗传学实验室、生物物理学实验室7部分,共计100余间。同时还建有能满足各种动植物材料存放实验车间和库房,能开各种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参数的研究,合计1000平方米。
实验项目的设施和设备
生物学科专业新建的教学科研试验基地不但可以满足学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实习、实验和研究的需求,还能开展多方面高水平的动植物科学的研究试验。目前的试验条件和试验水平已获得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并认为初步达到了国际同类试验基地的水平。
3.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
本学科下设6个专业,在校研究生250余人,生源稳定,就业情况良好,本着立足四川,面向全国的人才培养理念,毕业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在学科点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2000年生物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开始招收博士生,目前有在读博士生53人。他们分别在《The 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Genom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PlosOne》、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等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54篇,其中SCI收录34篇。在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期间,该学科硕士点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243人,硕士生毕业时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24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本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先进,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除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造诣深厚,理论知识广博,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视野开阔的学术领军人才外,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近三年来本学科引进国外知名大学博士3名,国内重点院校博士10名。目前已经组建了一支知识、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科研团队。
本学科包括从分子、细胞、个体等不同水平探索基因组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和变异的规律,通过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生物性状和代谢途径遗传调控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新思路。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组、生物信息学等方法,深入分析现有大量生物学数据信息的规律并探究生物学意义,为生物学表观性状和代谢途径调控的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拓展新思路。
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本学科的形成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系统与进化生物技术、植物基因工程,以基因工程与遗传改良、功能基因组学、植物逆境与发育生物学、植物生理与代谢等。本学科生源稳定,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措施行之有效,在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注重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获得本专业前沿知识,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技能的提高,尤其注重学生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培养。
学术声誉
本学科在国内同领域内已具有了一定声望,学术带头人之一任正隆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密苏里大学美国农部作物遗传实验室高访学者,四川农业大学植物遗传和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九、十、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第九、十、十一届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物和园艺学科组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细胞工程和转基因生物主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教委和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四川省自然科学领域学术带头人、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周永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常务副校长、教育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四川植物志》和《生命世界》编委。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新世纪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第七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和四川省骨干青年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四川省教学名师获得者,四川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1983年至今,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2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著作或教材6部。李平,教授为博士生导师,水稻所副所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水稻所所长,兼任四川省农业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四川省作物学会、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此外,可再生资源生物技术综合利用实验室在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制浆等方面的研究在自治区也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二、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办学水平、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制定并落实我校生物学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有助于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和中长期目标。是为了科学、有序地办好现有学科专业,增强专业设置和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适应性。有利于以教学和科研为两翼,主动地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立足本科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生物学的发展是学校的特色和品牌,高水平的生物学学科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建设好生物学学科各特色专业是优化学科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措施。
2发展思路
(1)以现有本科专业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专业方向,建设较为完备的综合实验室,建立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逐步建立多层面较完善的学科体系;以学科队伍建设为核心,培养结构合理的科研与师资队伍,努力将本学科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层次较高的品牌学科。
(2)通过学科建设计划,促进我校进一步采取措施优化生物学学科结构与资源,在对现有硕士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并提高学科发展内涵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校目前所具备的雄厚基础和发展优势,抓住历史机遇,继续努力建设增列一批社会迫切需求、我校发展必要的新的博士、硕士学科专业,使我校生物学学科结构能够基本上覆盖到整个生物学科领域以及部分密切相关的支撑或交叉学科领域,从而更加有利于我校作为生物科技为特色的品牌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3)生物学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四川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及省重点学科评估验收指标为指南,以建设高水平特色学科为目标,以硕士生教育为依托,以(博士点以及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申报为契机,瞄准生物学发展前沿趋势和地方经济主战场,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和学科基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促进学科水平的全面提升。经过建设,将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学学科建设成为四川甚至西南地区生物科学基础教育示范基地,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同等院校类似专业的先进行列,并带动和推进四川经济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