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二级学科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时间:2014-07-02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 农学院   作者:刘卫国  点击数:

学科简介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历史悠久,学术底蕴深厚。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是全国著名水稻专家杨开渠教授,他从事的水稻分蘖规律和再生稻理论研究开创了我国水稻栽培研究新局面,其后涌现出李一同教授、李尧权教授、孙晓辉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进一步推动了学科的发展。本学科点于195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于1999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西南作物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被列入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其基本情况如下:

1、师资力量雄厚

本实验室目前共有在职人员36人,其中四川省学术带头人4人、后备人选5人,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四川省突贡专家1人,1人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具有博士学位人员达到了95%。近年来,从日本京都药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引进科研人员7人,其中3人具有留学经历,壮大了学术队伍,提升了研究水平。

2、人才培养质量高

对学科涵盖的研究生和本科专业进行立体化设计,建成农学国家特色专业1个。两年来获得学校优秀硕士论文培育基金4项;9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名研究生获2014年优秀毕业研究生(农学院共6人);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率95%以上;绝大多数博士学位论文在国际SCI收录期刊或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

3、国际化视野广

近年来,本学科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佐贺大学,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美国农业部等国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先后10余人次到以上单位开展课题研究;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先后被日本京都药科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等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所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学科面向全球招生,现有来自美国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留学生在本学科攻读学位。

3、科研条件优越

本学科所在的实验室是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拥有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双向电泳系统、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光合测定系统、作物生理生态分析系统、元素分析仪、荧光定量PCR仪、淀粉粘度测定仪、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全自动凯氏定氮仪、超高速离心机等大型仪器设备27台(套),总价值近2000元;构建了样品前处理与贮藏、作物生理生化分析、农田生态环境分析、作物基因表达分析、作物代谢与品质分析、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与农机研发、栽培技术示范与转化等多个研究平台,能够开展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分子生理,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栽培理论与技术,农田生态系统及其对环境适应机制、作物耕作技术和高效农作制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4、科技创新能力强

本学科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42项,累积科研经费3900万元,其中国家支撑计划5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3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1项。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解决了西南地区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促进了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进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本学科注重发掘作物栽培技术中存在的科学理论问题,探索作物、环境和农艺措施间相互作用的共同规律。2010年,“作物群落结构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资助;主持的“西南地区避旱减灾高效多熟农作制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资助;同时本学科还承担了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科研成果丰硕

获奖成果方面,近5年,本学科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奖励12项,其中,“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其稀植优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作物种用化控抗逆壮苗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获2010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杂交中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200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形成的栽培新模式和技术累计推广1.5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近100亿元。

论文与著作方面,近5年,本学科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78篇,其中20篇被SCI收录,EI收录3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6.235;编写《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农学概论》、《农业概论》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专著5部。

应用技术方面,在“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中,本学科研究创新的技术占到了农作物主推技术的一半以上,这些技术分别是:(1)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2)水稻优化定抛技术;(3)杂交稻机械育插秧技术;(4)玉米覆盖增密高产栽培技术;(5)旱地新三熟“麦(薯)//豆”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综合栽培技术,且该技术连续四年列为农业部大豆主推技术。制定了“水稻优化定抛栽培技术规程”、“旱三熟‘麦//豆’模式生产技术规程”、“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规程”、“水稻机械插秧配套栽培技术规程”、“泽泻生产技术规程”等技术规程。这些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必将为区域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利申请方面,在作物轻简栽培技术、作物间套作技术、生产与科研设备研发、作物化学与生物调控技术等方面,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22项。

党委办电话:028-86290875  行政办电话:028-86290872  就业办电话:028-86290871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  版权说明:Copyright © 2021 NXY.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