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鹊界梯田作为承载着悠久农耕文明与生态智慧的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传统农业系统的独特价值。7月6日,农学院“稻香梯脉守护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位于湖南省新化县的紫鹊界梯田开展社会实践,旨在亲身探寻农耕文化脉络,领略生态与人文交融之美,从古老梯田中汲取农业智慧。
在奔赴紫鹊界梯田之前,实践团队于7月6日率先前往位于湖南长沙的隆平水稻博物馆,深入探寻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团队成员们悉心端详着馆内的每一件展品,专注聆听着讲解员的每一句解说。袁隆平院士为实现“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深深地感染着团队成员们。大家在博物馆内交流着自己的感悟,更加坚定了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学习农耕智慧、传承农业精神的决心。
7日,实践团队抵达紫鹊界梯田。刚一踏入这片梯田,成员们便被层层叠叠的景象深深吸引。深入田间后,成员们留意到许多安置于梯田交接处的引水管。这些引水管是紫鹊界梯田灌溉系统的关键部分,它们巧妙地把水源引入每一块梯田,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保障。成员们沿着引水管的走向展开了细致勘察,发现水源仿佛从地下源源不断地涌出。这一独特现象令成员们惊叹不已。原来,紫鹊界梯田具备天然的自流灌溉系统。
在探寻紫鹊界梯田的天然自流灌溉的奥秘的过程中,实践团队偶遇回家看望的邂蟹礼生态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唐镟淼。在得知团队成员正在探究水源持续流淌的奥秘,他介绍道:“关于这里的水源,早年曾有日本学者专程前来考察。他们携带专业设备对梯田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全面勘察,试图找出田间水源源不断的具体原因,但最终未能得出明确结论,紫鹊界梯田的这一现象至今仍很神奇。”这更加激起了团队成员们的好奇心,他们分组行动,对梯田周边的地理环境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对当地农户进行访问。经过调研,团队发现,紫鹊界梯田天然自流灌溉的奥秘源于独特的“森林—梯田—水系”生态系统。山顶茂密森林像巨大“绿色水库”,涵养降水;花岗岩风化形成的松散土层,成为天然输水通道,让水缓慢渗透、流动;先辈依地形修筑的梯田与灌溉沟渠,精准引导水流,三者协同,造就水源长流奇迹,诠释了传统农耕与自然深度融合的智慧。
8日,团队与在梯田里劳作的农户围绕土地承包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农户称,农民合作社为他们提供肥料、种子以及技术指导。在农闲的时候,他们还能前往合作社工作,以此增加收入。此外,若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每年可获得400元租金;若种粮面积达到一定标准,还会有奖励,并且种粮面积越大,奖励越丰厚。通过此次交流,团队成员得以深入了解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明确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民生基础。
紧接着,团队走进合作社生产基地,与负责人交流后了解到,合作社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政府的引导下培育紫鹊界贡米等高端农产品,产品已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实现了全程溯源。合作社搭建了线上展销渠道,设计特色包装以提升稻米附加值,农户可获得租金、报酬和溢价收益。同时,利用数字化管理系统统筹种植,兼顾传统农耕技艺与粮食销售。在交流探索中,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与实地观察,深入思考农业文化传承新途径。他们认为,让传统农业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既要依托现有运营模式,也要借助科技创新。如引入先进农业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梯田环境因素,为种植提供精准指导,提高农产品质与量;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提前规划种植,降低风险。这些建议获合作社负责人高度认可。
9日,实践团队与新化县财政局风景名胜管理处的负责人展开交流,就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管理处在梯田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工作规划,提及通过财政支持推动灌溉系统修缮、促进传统农耕技艺活态传承等举措。实践团队分享了在梯田调研中的发现,包括天然自流灌溉的生态价值、合作社运营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同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借助数字化手段助力梯田文化传播、以农业研学项目吸引青年关注等建议。双方围绕如何整合资源、凝聚多方合力,使紫鹊界梯田这一农业文化遗产更好地适应现代发展需求,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展开了热烈交流,碰撞出诸多创新思路,为后续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路径奠定了坚实的协作基础。
此次紫鹊界梯田的社会实践,不仅让“稻香梯脉守护队”的成员们收获了知识和经验,更让他们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和决心,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农业的发展和农耕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隆平水稻博物馆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唐镟淼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新化县财政局风景名胜管理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