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学院新闻

赓续抗战精神血脉 勇担强农兴农使命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开展主题党组织生活会
时间:2025-10-14  来源:   作者:管婧妮  点击数: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我们回望的不仅是烽火连天的过去,更是一段精神不灭、血脉相传的民族记忆。2025年10月12日下午,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联合理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以及王右木理论宣讲团代表,在二教党员活动室共同开展了“赓续抗战精神,砥砺强农初心”主题党组织生活会。活动以“理论武装+精神传承+实践感悟”三维模式展开,引导青年党员在历史回响与现实使命的交织中,坚定信仰、明确方向

党支部副书记在开场发言中,不仅介绍了活动背景,更点明了精神传承的时代意义。他指出,抗战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在强农兴农的征程上,每一位农科学子都应成为这种精神的践行者,将爱国情怀融入科研理想,将民族气节转化为为农担当。

活动启幕:明晰背景与目的

在“忆峥嵘岁月,传红色抗战精神”领学环节,经济作物党小组组长杨丽倩同志带领大家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她不仅讲述了历史,更强调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些精神,在今天依然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领学环节:精神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

随后,杨靖宇、董存瑞、邱少云、王小二等英雄的故事被一一讲述。他们不只是课本上的名字,更是一个个用生命书写忠诚的灵魂。他们的牺牲,不是为了被铭记,而是为了后人能生活在和平与希望之中。聆听这些故事,不仅是缅怀,更是一种精神的对接——参会党员更加坚定了争当时代传人、传承抗战精神的决心。

紧接着右木理论宣讲团任小雨同志带来的“学右木精神,传红色基因”的精彩宣讲,则把历史人物与当代价值有机连接:王右木作为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为传播进步思想、组织革命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宣讲团深入剖析了王右木身上所体现的抗战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大家从王右木的事迹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展现青年党员的担当。

宣讲时刻:感悟王右木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活动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党员们结合自身专业与科研实际,探讨如何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转化为攻克技术难关、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和强大执行力。其中,聂秋月同志谈到,科研路上的每一次失败,都是对意志的考验,正如抗战中的每一次坚守,我们要以抗战精神为指引,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努力攻克科研难题。肖慧芳同志说道:未来投身强农事业,自觉到艰苦的基层一线工作,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扎根农村,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讨论中,抗战精神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簇火苗。

讨论交流:抗战精神与强农初心的碰撞

重温誓词:初心不改,使命在肩

观影感悟:在光影中读懂牺牲与和平

会议结束,全体党员集体前往影院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志愿军:浴血和平》。影片中志愿军将士的英勇与牺牲,让每个人深刻体会到: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强盛,必须有人负重前行。银幕上的战火与泪水,成为一堂无声的党课,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湿润着每个人的眼眶。

活动在集体合影中落下帷幕。这张合影,定格的是精彩瞬间,承载的却是责任。它记录的不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群人、一个时代、一种精神的接力。

合影留念:瞬间定格,精神永续

此次“赓续抗战精神,砥砺强农初心”主题党组织生活会,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初心的唤醒。抗战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激励着农科学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在强农兴农的道路上,支部党员们正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农业、青春之中国。

党委办电话:028-86290875  行政办电话:028-86290872  就业办电话:028-86290871

通讯地址: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第二教学实验楼  邮编:611130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  版权说明:Copyright © 2021 NXY.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