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尤其是水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高产量,开始更注重于高质量。为探究大学生对稻米食味的不同喜好,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稻米食味”实践组于2020年7月11日开始,在校内实验室开展了为期17天的实验研究,目前已取得了较大成果。
根据指导老师的讲解与相关文献,实践组在实验开始前,进行了不同品种水米比、蒸煮时间等数据的计算与核实,保证实验的有效性与准确性。而参与实验的品鉴员,则是经过层层筛选、味觉较为灵敏、评价较为专业的品鉴员,这为实验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实验过程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稻米蒸煮,包括了称量、清洗、浸泡、蒸煮与焖米。在确定该次实验水米比的前提下,严格把控蒸煮时间,保证各环节一致,消除人为引起的误差,争取得到最客观的实验数据。
第二部分为品评员的品尝与打分,先将约50g试样米饭(不宜在内锅锅边取样)盛入汉堡纸,并将其放入保温盒中进行保温。在同一时刻,每位品鉴员拿取1份等量米饭,趁热品评。评鉴员首先嗅闻米饭味道、观察米饭成型与咀嚼米饭韧性等,再根据研究员制作的调查表(包含了气味、外观结构、适口性等内容)依次进行打分评判。在米饭凉至室温后,品鉴员再评判冷饭质地。
由于品鉴员的感观评判是整个实验的重点,所以要求在品鉴人员试吃打分期间,不可相互讨论交流,并且每次品评前用温开水漱口(统一使用农夫山泉桶装水),去除口腔残留物。品鉴员在品尝稻米食味一小时前,禁止入食,并在进入实验室前,禁止涂抹任何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
第三部分为数据的输入与分析,实践员使用如SPSS等多种软件对品评员与食味计的打分数据进行作图、方差分析与比较后,最后得出关于大学生稻米食味喜好的较为客观且全面的成果。
在实验过程中,实践指导教师任万军教授也进行了品鉴,针对实验目的他说道:“不同的稻米品种适合不同的水米比,在食味方面不能一概而论。”同时他也肯定了这次社会实践的严谨性、专业性,认为此次实验将科研实验与社会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积极响应了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的号召,助力中国稻米品味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技术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作为农科学子的实践组成员,秉承着“学农、爱农、兴农”的实验原则,彰显农院学生所具有的“四干”品质——肯干、能干、苦干与实干,立志做好小稻米中的大研究。
品评员在食味评分
指导老师通过香味品鉴大米品质